今天是: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发展规划 您现在的位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政务公开 >发展规划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双击自动滚屏 时间:2018-06-29 来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作者: 字体大小: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提速升位,冲击全国百强县的重要历史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我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经济转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突破辽西北、纳入沈阳经济区等重大机遇,围绕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三大任务,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克服金融危机和严重干旱的不利影响,加大重点工作推进力度。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调整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亿元,年均增长20.7%(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5.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亿元,年均增长17.7%。
  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6.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亿元,年均增长30%。其中: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2亿元,年均增长2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亿元,年均增长36%。
  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3.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亿元,年均增长19%。
到“十一五”末期,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45:23:3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10.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9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7倍,年均增长5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1.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68亿元(新口径),年均增长29.1%(按可比口径)。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150元增加到2010年的6690元,年均增长16.3%。
  ——直接利用外资。从2005年的380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200万美元,增加7.4倍。
  (二)主要工作成效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大幅度提升
  “十一五”时期,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县生产总值比“十五”增加二倍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两番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五”增加一倍以上;民营经济比重进一步增加,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2.农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全县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保护地面积达到10万亩;花生播种面积达到132万亩,成为全国花生大县。二是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实施三大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程,五年完成人工造林136万亩,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3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应用组培繁育技术,实现了林业育苗技术的新突破。我县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省造林绿化模范县。三是畜牧生产总量快速增加,规模化和小区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10年,全县预计生猪、肉牛、肉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70万头、20万头、240万只和4000万只,奶牛年末存栏达到4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5万吨、6.3万吨、10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份额比2005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被列为全省养猪大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四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2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五是农业科技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新品种繁育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植物保护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畜产品安全体系逐步建立。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不断发展,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比“十五”期末翻两番,年均增速比“十五”提高9个百分点。一是规模以上工业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8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8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由2005年的3户,增加到2010年的15户。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工业经济总量有大幅度提升;二是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主导,以铸造件、氟化工、玛瑙、新型能源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三是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引进企业近50户。四是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五年来,全县新上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6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8个。雨润、伊利、鹰鹏集团等知名企业陆续落户我县。三沟酒业集团“三沟”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4.服务业较快发展,增长后劲显著加强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25.3亿元,年均增长25.9%。国贸大厦扩建工程竣工。东梁温泉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海棠山、瑞应寺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白泉寺晋升为国家3A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以藏传佛教文化为品牌的旅游精品线路已经形成,对外影响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220万人次,旅游收入2.8亿元。打造宜居县城品牌,房地产业较快发展。
  5.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县城面貌明显改善
  县城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旧城改造强力推进,完成旧城改造面积69万平方米,总面积4.5万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竣工。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营。改造供排水管网20公里,县城日供水能力增加4000 吨。改造县城道路6.5万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增村通油路1008公里,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39处,解决15.2万人、4.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保障面不断推进,5年累计实名制就业达到2.3万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启动农村初中进城工程,专科以上升学率达到90.2%;文化产业日益繁荣,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阜新敖包文化节;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到100%;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我县八家子籍运动员杨秀丽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圆满地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科技事业稳步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有效落实;档案建设不断加强;民政、扶贫、保险、妇女儿童和老干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7.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对外联系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巩固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试点改革启动实施。加强财政制度改革,公共财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行政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对外区域联系更加密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财政收入少,收支矛盾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优势产业集中程度较低;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少;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缺乏,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较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差;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维护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是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从国内看: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经济增长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区域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产业将在区域间进行梯次转移,区域间竞争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的资金逐年增加。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突破辽西北”和“突破阜新”的发展战略,围绕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及沿海城市的产业梯次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特别是阜新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的成功,一批大集团、大企业看好阜新。势必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和辐射,推动产业发展,加快园区建设,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从我县自身发展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较快发展和多年的积累,产业发展趋势看好,一批项目逐年落地见效,现有重点企业技改升级,产业基地的项目承载力逐步提高,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铸件、氟化工、新型能源、玛瑙、矿业、服务业等招商潜力明显;村村通油路的实现,使县内经济循环更加高效顺畅。现有的铁路和阜锦、阜朝、铁阜高速公路,在建的阜盘高速公路、巴新铁路和即将建设的京沈客运专线,将进一步缩短同周边省市的时空距离。我县作为辽西、蒙东交通枢纽和连接东北、华北重要节点作用更加凸显;我们具有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三沟精神”,完善和积累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推进机制,拥有一支务实创新的干部队伍和一支精明能干的企业家队伍,广大群众求发展、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十二五”必将是我县经济跃居全省中等水平的加速发展期。
  同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是:全国和省内各县区竞相发展,形势逼人,使我县招商引资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制约我县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全县经济整体发展尚处于外延扩张阶段,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逐渐弱化。今后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远大于挑战。“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县投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极度扩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高速发展期。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我县“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实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四大战略”,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大城镇、做活三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要坚持跨越发展的理念。要高标准科学定位发展目标,既突出跨越式发展,又体现目标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振兴服务业,并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把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要坚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围绕经济发展,统筹好三次产业、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妥善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投资与消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催生内力与借助外力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要坚持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城镇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集约发展,强力推动小城镇发展。
  ——要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追求绿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生态环境完善优化和产业的集约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坚持改善民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富民惠民,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三)“十二五”规划的奋斗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冲击全国百强县,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财政收入翻两番半。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下同)。实现400亿元,比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亿元,年均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180亿元,年均增长43.9%;第三产业增加值100亿元,年均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0亿元,年均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0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2倍。全县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50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00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0亿元,年均增长22.6%。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确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30:45:25。
  ——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到2015年,直接利用外资达到6000万美元;出口创汇额达到2000万美元。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化体系,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镇区公共设施明显提升,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绿化覆被率达到 33%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多方位融入战略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事业体系,加快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步伐,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及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及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出生率分别控制在2.3‰和6.58‰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4.2%。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
  四、“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
  (一)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
  今后五年,按照“借大势、发大力、超常规、促发展”的要求,继续坚持“工业富县”战略。全面实施企业提升工程、项目工程、并购工程、产业集群工程及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工程。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一批大项目,着力抓好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加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投入,依托产业基地,集中力量打造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及铸造件、氟化工、新型能源等四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玛瑙、矿产资源开发、建材、电动车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形成以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主导,以装备制造及铸造件、氟化工、新型能源、玛瑙、矿产资源开发、建材、电动车产业为支柱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工业格局。
  1.构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工业格局
  ——积极发展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十二五”时期,继续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围绕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酒类及饮料加工、板材加工等,培植壮大主导产业。扩大农产品加工规模,建设全国重要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推进雨润、伊利项目建成达产,积极引进银鹭、维维、可居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三沟酒业、王府田园、飞雪糖业、银茂木业、维远食品等重点骨干企业。打造和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
  肉制品加工业。利用畜禽资源优势,依托雨润、乾尧、关东龙波肉业等肉食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肉制品加工业。到2015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乳制品加工业。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依托伊利乳业集团,加快发展液态奶、酸奶、配方奶等主导品牌。到2015年,乳制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
  粮油加工业。依托鑫吉、维远、东祥、佳信合、金利隆等现有企业,引进维维、银鹭、可居等粮油精深加工企业,扩大粮油加工能力,进一步延伸产品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粮油加工业产值达到40亿元。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特色杂粮、果蔬、食用菌、大扁杏等加工为主,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
  酒类及饮料加工业。做大做强三沟酒业,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扶持发展葡萄酒、树莓饮料等产品品牌。到2015年,酒类及饮料加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
  板材加工业。依托银茂木业和飞雪木业,提高中密度板、刨花板、细木工板生产能力。到2015年,板材加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及铸造件产业。坚持短流程工艺,打造钢铁铸造件产业集群。发挥铁矿石资源优势,引进国内外装备制造和铸造领域的高新技术、高级人才,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工艺水平,发展机床件、冲压模具、风电铸件等产品。加快推进大昌铜业改造升级。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
  ——大力发展氟化工产业。以无机氟化物、脂肪族氟化物、芳香族氟化物等三大系列产品为重点,依托萤石资源,重点开发基础氟化工和基础化工原料、高性能氟化盐、氟烷烃、含氟聚合物、氟材料、含氟精细化工等产品,形成产品链。进一步拓宽产品应用领域,提高产品品级,推动氟化物产品从中间体产品向终端产品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150亿元。
  ——积极发展玛瑙产业。进一步完善玛瑙工艺品、文化艺术产品展示、科研、包装与辅料加工、商业物流、着色与污水处理和管理区等7个功能区。积极发展玛瑙工业旅游,把我县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玛瑙产品集散地。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50亿元。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十二五”时期,积极推进绿色能源县建设,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新兴能源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风电。到2015年,风电乡镇发展到25个。其中福兴地、旧庙、大五家子、化石戈等乡镇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以上,全县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生物质能源。积极发展文冠果、甜高粱等生物质能源,“十二五”时期,新建一座生物质能源电厂;光伏发电。“十二五”时期,规划占地1.6万亩,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32万千瓦;积极推进大唐火电、盛明热电扩能等火力发电项目。
  ——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已初步探明的玄武岩、膨润土、陶土、钒、钛、油页岩和地热等矿产资源。以现有铁选企业为基础,实行扩界开发,提高铁精粉生产能力。以排山楼金矿为中心,积极整合周边资源,推进五道沟尾矿库和寨子沟尾矿库选址及朝阳寺水源地等配套建设项目,将排山楼金矿打造成为辽宁的大型黄金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大企业集团,形成优势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建材产业。以大鹰水泥为龙头,到2015年,水泥产量达到500万吨;以兴华商砼、津阜商砼、崛起商砼等企业为依托,实现混凝土行业规模化发展;依托煤矸石资源,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
  ——积极推进电动车产业。建设集电动车生产与组装、零部件配套、维修、改装、复合材料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动车高新技术产业区。努力构建中国电动车生产基地。到2015年,引进大中型企业30家,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
  2.加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四大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工业产业基地。到2015年,基地开发面积达到18.3平方公里,引进食品加工以及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元件等项目200个。新建和完善给水管网、排水管网、供电、道路和供热工程等基础设施;铸件产业基地。到2015年,基地开发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新建和完善给水管网、排水管网、供电、道路、通讯、供热工程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氟化工产业基地。到2015年,基地开发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00个。完成供水、供电、道路、通讯、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玛瑙产业基地。到2015年,基地开发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50个。完成供水、供电、道路、通讯、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作。整合民族工业产业基地、铸件产业基地和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建设阜蒙县经济开发区。开发区规划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产业布局分为食品加工、精密铸件、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和仓储物流等五大功能区。
  同时,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启动泡子工业产业基地。
  3.积极推进与市产业基地的合作发展
  “十二五”期间,依托清河门皮革园区,在蜘蛛山乡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产业园,发展皮革产业;依托新邱煤化工产业基地,在沙拉镇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产业园,发展煤化工产业;依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王府镇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产业园,发展装备制造和液压产业。
  4.改造提升现有企业
  今后5年,着力抓好现有企业改造提升工程,帮助企业理思路、抓发展、调结构、保运行。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使企业提高产能,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打造品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建设全国农业强县为目标,深入实施避旱增收、畜牧强县、劳动力战略转移三大工程。建设畜牧、林果、设施农业、特色种植四大基地。加大农业的开放力度,改革农业生产经营的体制,转换农业生产经营的机制。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加工、品牌化经营。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适合干旱气候条件的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以保护地和林果业为主的抗旱农业,稳步发展花生和杂粮、专用玉米等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注重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农业节本增效;集中力量抓好省重点扶持的“一县一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工程,打造奶牛、生猪、肉羊、肉驴、优质梨、树莓、酿酒葡萄、大扁杏、杂粮、花生10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实施龙头牵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实施农产品优质品牌战略,走“特色+绿色”之路,构筑效益农业体系,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
  1.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施“避旱增收”工程,充分利用全县土地资源、气候条件,以伊吗图、阜新镇、旧庙、福兴地、建设、大固本、王府、于寺、大板、富荣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把保护地生产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项目来抓。今后五年,蔬菜保护地面积达到50万亩,打造全县设施农业特色品牌。
  ——建设花生产业大县。借助全县花生生产的良好势头,引导群众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改变花生种植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花生品质,“十二五”期间,全县花生产量每年稳定在25万吨以上。打造全国花生产业大县。     
  ——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施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引进玉米、高粱、谷子新品种,推广与应用节水灌溉、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和深松等技术。“十二五”期间,全县粮食总产量每年稳定在120万吨以上。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加强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扩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面积。积极发展谷子、红豆、绿豆等特色杂粮,打造特色杂粮品牌。积极发展甜高粱。推广专用玉米种植。
  2.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继续实施“畜牧强县”工程和畜牧业倍增计划,紧紧围绕畜牧业两个转变,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突出抓好奶牛、生猪、肉羊生产。到2015年,新建生猪养殖示范园25个,奶牛示范园5个,外引奶牛1万头。大力推广肉羊舍饲方式,肉羊舍饲率达100%。全面抓好肉牛、肉驴、白鹅、肉鸡生产,培植各类畜禽养殖大户2万户。生猪、肉牛、肉羊、家禽饲养量达到分别达到350万头、35万头、300万只、700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240万头、15万头、190万只和5200万只。奶牛存栏达到15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6万吨、9万吨和30万吨。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进一步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推广,引进和培育优良种畜20万头,畜禽优良品种推广率达到100%。积极推广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畜产品质量。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监测工作,狠抓畜禽及其产品监督,确保畜产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3.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工程
  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等工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法律的新型农民。围绕产业基地和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发展,抓好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每年完成农民科技培训18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在一产业内部和二、三产业的转移,转移人数达到16万人次/年。到2015年,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份额达到30%以上。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绿色立县”战略。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家园绿化和封山育林三大造林工程,重点完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及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两翼绿化工程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推进特色经济林、杨树工业原料林、文冠果生物质能源林和林木种苗四大林果产业化基地建设。突出抓好优质梨、酿酒葡萄、树莓、寒富苹果和两杏一枣生产。以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为先导,建设全省现代农业林业种苗组培研发基地。“十二五”期末,实现人工植树造林100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中幼林抚育100万亩,开发林下经济100万亩,林果育苗5万亩,年产各类苗木2亿株,新增树莓、酿酒葡萄、寒富苹果面积各5万亩,新增优质梨10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45%。林果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争创“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
  5.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创新
  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重点围绕保护地、水果生产、畜禽养殖、农业机械化等,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形成农科教有机结合的新体制。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收益分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6.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推进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积极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工程;开展化石戈小米、关东驴等地理标志推荐申报和登记审核工作。营造商标培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商标品牌基地建设,把地理标志认证和农产品商标注册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的重要载体。
  ——完善农产品服务体系。在生产环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组织程度。在销售环节,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培养一批懂经营的农村经纪人,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探索农产品现代营销方式,鼓励发展购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和流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购销大户、科技示范户以要素合作形式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推进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我县悠久、连续、多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特色,突出地区优势,坚持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大力拓展和提升特色文化旅游业,强化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商贸业和公共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和科技、信息与金融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实现服务业快速发展。
  1.拓展和提升旅游业
  以打造国家级特色文化旅游基地为核心,充分发挥藏传佛教、敖包、玛瑙等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塑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旅游基地。突出交通便捷、主题鲜明、要素配套、服务完善、内涵丰富等特色, 坚持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和强带动力的发展原则,依托玉龙文化、契丹文化、蒙古族文化、寺庙文化,整合全县旅游景区和多元文化元素,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国家级民族文化旅游基地。
  ——建设藏传佛教旅游中心。按照葛根苏木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要求,重点打造以瑞应寺为龙头,以海棠山和宝力根寺为依托,融佛教观光、温泉疗养、购物、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功能为一体,“佛、泉、山、湖”特色突出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中心。加快瑞应寺恢复工程建设,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开发瑞应寺周边景点,拓展藏传佛教文化;开发利用东梁镇丰富的地热资源,打造高品位、高标准的国际温泉城,为藏传佛教旅游提供休闲和消费场所。
  ——建设敖包文化旅游中心。重点打造以关山旗敖包为龙头,以大板镇敖包文化园等敖包文化群落为依托,融蒙古贞风情体验、民俗观光、乡村休闲度假等旅游功能为一体,蒙古族文化特色突出的敖包文化旅游中心。建设有蒙古贞特色的草原景色区和自然景观区。开发体验型的乡村田园旅游,发展生态农业采摘和绿色农产品购物,扩大农家乐规模。
  ——建设玛瑙文化旅游中心。以打造中国玛瑙第一镇为目标,建设以十家子镇玛瑙产业基地为龙头,融玛瑙开发工艺流程观光、玛瑙文化展示、玛瑙艺术品鉴赏、玛瑙纪念品销售等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玛瑙文化旅游中心。
  2.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根据“三位一体”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推进多层次的房地产开发。一是结合县城“南延北扩西接”战略,做大县城规模,打造宜居县城品牌,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特色街区和住宅小区。二是加快阜新镇等10个中心镇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房地产业。三是适应阜蒙县旅游业发展需要,在城区及主要景区相对集中开发一批特色街区和中高档生态休闲别墅。“十二五”期间,完成城乡地产开发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使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3.打造民族特色的住宿餐饮产业
  发展具有浓郁蒙古族敖包特色的温泉主题酒店、具有精湛玛瑙雕刻工艺的艺术特色酒店、蕴藏玉龙文化的历史文化酒店;在现有餐饮业发展格局基础上,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打造具有鲜明蒙古族特色和体现蒙古贞风情的“八大美食”品牌。
  4.加快发展商贸业
  重点打造“一区、六街、八市场”的商贸业发展布局。在县城区建设集购物、餐饮、休闲、商务、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中心商务区。围绕中心商务区,繁荣六大商业街区,包括文化路为主体的综合商业街区、繁荣大街和人民大街为主体的多功能商务街区、民主路和民族街为主体的休闲娱乐街区、以南环路为主体的体育文化街区、佛寺镇的佛教文化商业街及东梁镇特色商业街。按照“统筹规划,多方兴建,统一管理”的原则,建设和完善果蔬市场、农贸综合批发市场、肉驴交易市场、绿色杂粮交易市场、花生市场、玛瑙交易市场、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辽西农资交易市场等八大专业市场。
  5.积极发展物流产业
  以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平台为依托,构建以铁路、公路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框架体系,重点打造阜蒙县综合物流园区和十家子玛瑙物流园区,建设肉驴物流中心、农贸物流中心、花生物流中心、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果蔬物流中心,发展都市配送型、市场流通型、基地配套型物流产业,形成现代物流业体系的基本框架。
  今后五年,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信息、流通、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等各项服务产业,提高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十二五”期间,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县城、中心镇转移为城镇化导向,以城镇的二、三产业为载体,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1.建设宜居县城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城改造工程。城区道路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造城区街路176公里,构筑安全、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供水工程。建设友邻、八宝海县城供水和碱锅水库二期供水工程,调配水源工程3处,中水利用1处。到2015年,县城日供水量达到7万立方米;给排水管网工程。新建和改造给排水管网68公里;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县城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加强环卫公共设施建设,县城街路全覆盖保洁,垃圾实行封闭运输和无害化处理。 “十二五”时期,加快老城平房改造步伐,县城中心区消灭平房。
启动蒙古贞新城建设。完成35.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编制和起步区1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到2015年,蒙古贞新城完成一期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同时,要加快县城供热工程建设,完成盛明供热改造工程,规划新建热源厂一座。积极推进管道燃气工程建设。
  2.积极推进温泉旅游新城建设
  以特色旅游产业为支撑,依托东梁和佛寺地区的地热、寺庙、水库等资源,规划建设一座面积30平方公里的集“佛、山、泉、湖”于一体的温泉旅游新城。
  3.加快中心镇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阜新镇、泡子等10个中心镇建设。积极扶持中心镇发展二、三产业,集聚城镇人口。要加强镇区给排水、道路交通、供热、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产开发力度,使中心镇发展成为功能齐备、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小城镇。
  阜新镇。依托民族工业产业、铸件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中心镇。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改造镇区道路5.3公里,新建供排水管网8,000延长米、200千伏安变电所2座、大型秸秆燃气池1座、铺设供热管网6,000延长米,建设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到2015年,地产和商业网点开发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镇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
  泡子镇。作为国家建设部试点镇和辽宁省15个示范镇之一,要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结合中心镇建设,做好泡子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将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承接沈阳产业转移做为支柱产业。新建和改造镇区道路16公里;加快建设热源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厂;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扩建西湖公园。到2015年,地产开发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镇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
  建设镇。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在保持全市粮食第一镇的同时,加快发展蔬菜产业,积极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镇区总体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加快建设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到2015年,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镇区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
  十家子镇。按照建设中国玛瑙第一镇的总体规划要求,加快发展加工、展示、收藏和交易于一体的玛瑙产业链,积极推进玛瑙工业旅游。到2015年,加快建设镇区给排水、电网改造、道路、供热和污水处理厂工程。镇区总体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地产和商业网点开发达到6万平方米,镇区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
  东梁镇。依托地热资源,加快发展商住、旅游、疗养和休闲娱乐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做好深层煤开发的前期工作,巩固和发展煤炭产业。镇区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加快建设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到2015年,地产和商业网点开发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镇区常住人口达到1.6万人。
  伊吗图镇。实施镇区总体搬迁。依托氟化工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镇区给排水、电网改造、道路、供热和污水处理厂工程。规划镇区与产业基地生活区为一体,总面积3平方公里。到2015年,地产和商业网点开发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镇区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
  王府镇。依托市开发区和民族工业产业基地,借力发展液压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蔬菜保护地和食用菌为主的现代农业。通过王爷府等遗址的修复,积极推进旅游业。借助101线和高速公路出口的区位优势,积极培植物流业发展。镇区总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加快建设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到2015年,地产开发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
  佛寺镇。利用寺庙、水库和地热资源,按照葛根苏木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佛寺镇建成城市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区。到2015年,地产和商业网点开发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镇区常住人口达到0.8万人。
  福兴地镇。作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加快镇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和风力发电的产业优势,加大地产开发力度,做大镇区规模,建设全市经济强镇。
  旧庙镇。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完善杂粮和畜牧市场,建成辐射内蒙古及北部乡镇的杂粮和畜牧交易中心。同时,加快发展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加大商住地产开发力度,集中力量建设辐射力强的北部中心镇。
  (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水利、电网改造、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逐步建立功能完备、供给充足、保障有力、支撑力强的现代基础设施框架,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水环境保护与水土生态建设体系。以防洪抗旱减灾、民生水利、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河道生态及水系建设为重点,提升水利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十二五”时期,全县完成河道治理工程300公里;河道生态建设20条河流13万亩;县城防洪工程建设7公里,结合蒙古贞新城建设,新建橡胶坝一座,新增水景观20万平方米;涝区改造7万亩,达到十年一遇标准;建设抗旱水源3858处;建设自然屯保命井117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00处,解决16万人的吃水难问题;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269个;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万亩;完成水库除险加固6座;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抓好大凌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同时,积极配合省、市做好东水西调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2.加快电网改造升级
  “十二五”时期,在大巴镇新建1座500千伏变电站,总容量100万千伏安;完成3座66千伏变电所增容改造、10座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4座10千伏箱变改造和2座高耗主变改造等工程。
  3.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农村公路网建设。“十二五”时期,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全县1780个自然屯全部实现通公路。到2015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3896.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2.4公里/百平方公里,桥梁总数达到3万延长米/685座,桥梁配套率达到90%。
  公路改扩建工程。重点实施新建东外环路及县城北出口14公里改扩建工程、佛寺旅游路12公里改扩建工程、园区路20公里相连工程,公路等级达到一级路标准。完成101线王府镇区改线工程和朱苍线改扩建工程;公路修建工程。完成县级以上公路大修工程348公里,县级公路中修工程120公里,乡级公路老油路大修工程114公里,农村公路互通工程1013公里。“十二五”期间,移地建设县城客运站。
  机场搬迁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市政府做好驻阜空军部队训练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建设军民合用机场。
  (六)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就业与再就业、逐步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加强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建设,提升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一年、学前二年,学前三年入园率分别达到100%、85%、 50%,达标乡镇总数达到50%。义务教育。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达到“普九”“双高水平”;实施农村初中进城工程。农村29所初中学生逐步集中到城内就读,在县城内新建县第三中学、县第四中学、蒙古贞初中、蒙古族寄宿制小学,扩建第一中学;在农村建设7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28所农村寄宿制小学。高中教育。逐步改善县高中、蒙高中、二高中、蒙实验中学的办学条件,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50%以上。民族教育。新建蒙古贞初中、蒙古族寄宿制小学,使农村初中蒙古族学生和蒙语授课小学生全部进城读书。深化“三语” 教学和信息教育改革,使小学蒙语文开课率保持在100%。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促进农科教有机结合。办好县职教中心和平安地职高。
  2.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深化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在全县基本建立起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加快我县蒙(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推进我县蒙(中)医药达标县工作。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蒙医综合楼,完善县人民医院、卫生监督所、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23所乡镇卫生院,新建382个村级卫生室。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做好重点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地方病和传染病的控制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最大限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示范县。加快文化馆、图书馆、非遗展示中心和民族艺苑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和文化广场;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艺创作,实施“3570”工程,坚持开展“送图书、送节目、送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以节庆为载体,开展文化广场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实施“十、百、千”工程,大力扶持、培育民族民间文艺队伍,实现“一乡一品”;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施电影“2131”工程;加大玉龙文化、契丹文化、蒙古族文化、寺庙文化宣传力度,打造蒙古贞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敖包文化产业和玛瑙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继续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实现全民健身的普及与深入,完善城乡群众体育健身场所,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
完善和提高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网络,实现由模拟有线电视向数字有线电视转换。到201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有线电视“屯屯通”工程。
  4.努力扩大就业
  要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体为重点,稳步扩大就业。加快建立就业需求预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和覆盖全县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强创业辅导、职业培训,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创业。“十二五”期间,确保年实名制就业4000人以上。
  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实现城镇各类人员平等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优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以医疗救助、住房援助、就业资助、应急救助等制度为配套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救助体系。
  “十二五”时期,继续加强科技、扶贫开发、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干部、档案和保险等工作。继续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发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导向作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模式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培育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着力开展低碳经济试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逐步有序淘汰部分低效、落后产能,全面实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建筑节约、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大力推进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强年综合能耗1000吨以上标准煤企业的节能管理,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推进低碳消费,构建低碳型社会。按照国家减排要求,严格控制工业、交通、建筑等各类污染物排放,减少烟尘、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较“十一五”期间降低20%;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减排量达到国家和省要求。
  ——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光电和生物质能源,积极利用地热能。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扶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鼓励生产与使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积极推广新型省柴节煤炉灶。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在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方面,突出抓好能源、建材、铸件、农林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培育华能阜新风电公司、大鹰水泥、兴华商砼、田园实业、排山楼金矿等重点企业。加快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十二五”时期,在阜新镇规划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在沙拉镇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在循环农业体系建设方面,鼓励发展沼气、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再利用产业。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引导农民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2×1.5万千瓦沼气发电项目,装机容量3万千瓦;在循环社会体系建设方面,大力倡导节水、节电、无纸化办公,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消费。
  3.着力加强保护和改善环境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佛寺、八宝海、碱锅水库上游涵养林建设力度,其中佛寺、八宝海水库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1类标准,减少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加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力度。以大凌河流域和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项目为重点,坚持综合治理与预防、监督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控制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加快创建一批“三废”零排放的工业企业;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尾矿资源和废水利用,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县城空气质量;加强村屯污染治理,改善村屯环境质量;实施污水回用和雨水综合利用工程,为产业基地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防风固沙工程为重点,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措施
  (一)构筑要素平台,奠定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是构筑金融服务平台。促成银企有效对接,并借力国家和省担保平台,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外银行贷款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开拓融资新渠道;二是构筑物流业平台。借助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业发展,打造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平台;三是构筑项目研发储备平台。加大项目研发包装和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项目库,不断充实项目库容量,提高入库项目质量,更多研发储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契合阜蒙县实际、发展前景广阔、牵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四是构筑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对重点产业集群规划出相应的产业基地,按产业基地基础设施规划要求,加快水、电、路、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企业落地、生产运营和项目达产达效提供保障;五是建立耕地占用有效补偿机制,构筑土地服务平台。从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入手,有效利用现有存量土地,摸清建设用地底数,以市场化方式加以利用或整合再开发。
  (二)深化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优化政府管理体系,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以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为重点,深化文化、卫生、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二是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改革,认真落实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各项措施,完善农户间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切实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巩固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建设成果,推进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三是积极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和权、责、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管理新机制;四是继续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五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推进以股份制为内容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对乡村的服务能力。建立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的激励机制,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积极探索农村信贷产品担保;六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和管理体制,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三)实施“开放兴县”战略,推进科技创新
  一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对接活动,加快融入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蒙东地区步伐,实现借势发展。以营口、锦州内陆港建设为切入点,争取在沿海开发开放中获得产业分工,并寻求建立人才、信息交流机制,引进高端人才。依托地缘及交通优势,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基础,以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与蒙东地区互补发展;二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对资源综合利用、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进行开发,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建立自主创新机制,实施扶持和奖励政策,鼓励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方针,制定并实施《2011—2020全县人才发展规划》。抓住省实施突破辽西北人才支撑战略契机,引进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企业管理等高端人才。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人才队伍。统筹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实施重点产业基地急需人才培养、领军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技能人才倍增等重大人才项目,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有效解决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
  (四)强化规划实施举措,保障目标顺利实现
  健全规划纲要实施机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和科学运用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职能,加强公共政策和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配合,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和主要目标的顺利实现。搞好年度计划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把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县发改局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经中期评估需要对本规划修订时,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